For Your Health

親切 熱心 專業 安全 舒適

傷寒

2019/8/30 上午 12:00:00

傷寒屬於腸道傳染病,在自來水不普及與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發流行,WHO推估全球每年約有1600-3,300萬人感染傷寒,造成50-60萬人死亡。由於公共衛生的進步,台灣已非傷寒疫區,故大部分人都無免疫力,東南亞及印度為高發生率地區,近年來由於國際旅遊的發達,感染的病例時有所聞,故民眾至當地旅遊應特別注意防範。

傷寒之病原菌為“傷寒沙門氏菌”,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力極強,在20-37 ℃ 繁殖快速,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但不能耐受乾燥和熱,日光照射數小時或55℃加熱60分鐘均會死亡。自從使用抗生素後,傷寒致死率已由10%降低至 1%,不過在抗生素濫用後亞洲及中南美洲陸續發現多重抗藥菌。

目前台灣每年感染人數約100人次,流行季節大多集中於5-9 月,出國旅遊或境外移入病例約佔10-50%。傷寒桿菌只會感染人類,但容易被胃酸殺死,如果胃酸濃度高、腸道內有正常細菌,以及腸道免疫力佳者較不易感染。而胃酸缺乏者、長期服用制酸劑或接受胃切除術的病人較容易感染傷寒。

感染傷寒的臨床表現

傷寒經過2-3週的潛伏期後,通常先有咳嗽、肌肉酸痛、頭痛、畏寒、喉嚨痛、頭昏眼花等非特異性症狀。隨著內毒素釋放後才有典型的階梯式發燒出現,也有患者出現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淋巴組織病變。而細菌隨著膽汁進入腸道,引起腸道發炎反應如便秘或腹瀉,若病人有膽結石,可造成膽囊炎。在急性期,傷寒桿菌循血行可引起局部感染,如腦膜炎、骨、關節炎感染及腎臟炎等,在亞急性期,引起腸黏膜下淋巴組織增生,當細菌經由膽道回到腸道,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的情形(約占1.0%患者),嚴重者甚至出現腸阻塞,若不治療,可能死亡。

預防感染傷寒的方法

個人及環境衛生方面: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洗淨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垃圾應妥為棄置。處理食物的衛生程序:飲水應採用自來水,並煮沸後才飲用;應從可靠的來源購買新鮮的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水果及生的蔬菜在進食前應徹底洗淨;貝殼類海產應在清水中洗刷和沖洗,內臟如無須保留,應予以清除;食物應徹底煮熟方可進食,並避免進食生的或半熟的食物;生、熟食物應分開用兩套不同的刀和砧板處理;食物儲藏環境要衛生;變質的食物應該棄掉。另外,傷寒帶菌者不應處理食物和照顧病人。而傷寒疫苗並非常規建議接種疫苗,接種後亦不能完全預防傷寒感染。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www.cdc.gov.tw

健健康康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