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中心

核心價值:SHARE

2014年聖露西亞短期醫護志工服務感想--麻醉部 謝安凱醫師

感性發表跟寫遊記不合我的個性,還是寫些生活相關的個人感想來提供以後來的同仁做參考,網路上能獲得的資訊主要來自外交部跟維基百科,但用來當生活參考數週來說還是不太夠。

氣候:典型熱帶氣候,一定要有防曬準備及足夠飲水。太陽毒辣程度跟夏季墾丁相近,但在無陽光直曬處體感溫度明顯沒有台灣的濕熱不適,即使正午只要戶外涼風可吹進室內就仍涼爽,故從高級飯店到一般民宅常白天門窗全開(但氣溫畢竟高,若有身體活動還是需空調)。年中有長達數月雨季,多半是短時間雷陣雨,雨傘只能用在小雨跟遮蔽太陽,若遇大雨密集時期請週末出外遊玩時避開山區(南方有道路在2013年被沖刷從中截斷)。

飲食:平日晚餐自理,這點相當依靠事前準備及團員中是否有媽媽級主廚。當地主食為義式燉飯用的長米、麵包果、馬鈴薯、焗豆(腸胃易脹氣的要有心理準備),配菜則是燉豬肉、咖哩、生菜沙拉、烤香蕉等印非風格料理。肉桂荳蔻丁香之類易上火的香辛料幾乎每道菜都有,涼性的食物只能靠椰子西瓜羅望子。醫院提供早午餐,早餐為吐司,可配奶油、花生醬,配菜可能是火腿、洋蔥炒熱狗、洋蔥炒鮪魚罐頭、水煮蛋其中之一,飲料有牛奶、即溶咖啡、紅茶包可選,因每天都一樣覺得會膩的可在路上小販買烤餅、義大利餃子、烤雞或前一天買麵包。午餐即多為當地料理組合,主菜肉類烹調不會重複。
晚餐要稍加考慮分配帶來的食材,特別是超商不會沒賣或非常貴的如台灣米、麵線、泡麵;超商可入手蔬菜、肉類、調味料、麵(炒麵、義大利麵)、米(但非我們常吃種類)、麵包、水果。葉菜類口感偏硬要烹調久一些,因許多為進口量少故昂貴,肉類牛肉相對便宜,豬肉屠宰時未放血故有腥味故得用重調味,雞肉魚肉可視其他菜色選擇煎烤等。本次可惜無人熟悉烤箱的使用,不然應可有其他種類烹調方式參考。

交通:環島公路一條,來往車速40~60/km,行走路旁時要避免並行聊天。路況尚可,柏油路平坦程度略優於台灣。司機主要接送機場及週末出遊(要保留收據),平日若無另請協助則是搭公車,當地公車是九人小巴士,都是綠色車牌,油價貴所以都是客滿才發車(想單獨行動時要注意,國合會志工曾等幾十分鐘才滿員發車)。機車在當地比較像是休閒嗜好的奢侈品,幾乎都是重型機車;單車則是有競賽隊伍假日會在山區練習,民眾偶用來短程交通用,為了安全同仁請絕對不要考慮在這騎車。

文化:島上遺跡跟國家公園都是四百年前英法陸續殖民占領留下,其他就是二戰時期美軍留的。因歷史淵源跟英法較密切(英文為官方語言,土語則跟法語相關),法律組織也是大英國協時期沿用發展。建築服裝風格則跟其他加勒比海島國同。音樂幾乎清一色是雷鬼、騷莎,不過每年五月亦有全島性的Jazz Festival,主場地在北邊的國家公園。運動方面則是板球跟足球盛行,無論是運動場、校園、海灘都有人在玩。

民風:非常友善,陌生人也有高機率會主動打招呼。只是在不熟悉環境下也難判斷對方意圖,單純自然出聲招呼的、好奇的、喝酒或嗑藥(有遇過迎面走來正吸食古柯鹼)太high的、想討錢凹請客喝酒的我全都遇上了,然後打招呼語氣跟表情都沒有差異。工作地點在南邊,而從大使館官員、行前會議、民宿老闆得到的訊息是北邊繁華區域較亂,槍擊兇殺案也都是在北部發生,車禍、爭吵互砍是南北都有,這種南北差異也很像刻版台灣南北印象阿(南部溫和懶散貧窮;北部熱鬧混亂)。懶散也反映在工作上,公務人員效率極低,諷刺的是洽公民眾也理所當然的悠哉等候。這邊是既然基本生活條件有了就過一天是一天的滿足,一般民眾的物質慾望好像最多用在改裝音響跟添購好耳機享受音樂、編頭髮。

工作部分:
硬體:
在手術室內觀察及相關配置。發現雜亂中有其適應方式,因為是由體育場看台下空間改建,手術室內直接把全部物品置放在內,而無統一保存的倉庫。優點在可即時取用,在人員流動性高且不足時能減少取得時間;缺點則是手術室內無菌問題以及不易統計管理耗材期限,很多都是直接堆在櫃子上不動,例如:胸腔鏡器材還是以前支援的葉醫師沒事亂翻時找到的(太多沒人用的次專科器具就無人整理),恐怕要到新醫院蓋好才會重新盤點。
在術前門診區即使空間不足還是會用門簾區隔出等待區問診區,相當注重隱私,其他病人也耐心等候,跟我國醫院診所門診區人滿為患,等藥單、正在看的病人、先叫進來等的下一個、不時闖進來問何時輪到他的相比,華人的就醫文化有待改善。
麻醉機器兩台都還可以使用,只是監視器偶爾故障就得靠剩下的資訊判斷病人目前狀況。藥物種類多,有現已少用的骨董等級麻藥,也有重症麻醉在用的昂貴心血管用藥,雖然種類很全面,但以該院能開的手術等級來說,實在有點浪費,即使急救也不會用到這些藥。如果是未雨綢繆,太少使用的藥我覺得還是另外存放較安全,原麻醫當然知道藥品擺放位置跟劑量種類,但假如是像我一樣的志工或是緊急時幫忙抽藥的人員就可能發生拿錯藥的意外。

實務:

1.手術前麻醉評估方式試著比較一下
台灣(大型醫院):通常有獨立的術前門診專區,病患於門診做完手術評估後,於術前檢驗檢查同時也到門診評估。
優:診間專門為評估設計,配合門診護理師及衛教提高效率,也可避免病患全擠在手術室前等候,減少醫師尋找病人、尋找病歷、在大院區間移動浪費掉的時間。
缺:既然有門診就代表病患人數通常多到不能仔細評估解釋,落得跟其他門診一樣病人等候半小時卻得兩三分鐘內檢查同意書、病歷、說明麻醉風險都要完成的狀況。因病況不能移動至門診的病人當然還要有另外的時間人力去負責。
台灣(中小型醫院):病人直接到手術室前由裡面的醫師出來評估,時間可能是剛看完外科門診決定手術亦或是評估完即要進去。
優:單純成本考量,將人力及空間做最大運用。
缺:旁邊會有許多外人同時聽到病人病情隱私。即使有護理師協助,麻醉醫師離開手術室去評估跟同時負責好幾間房間的麻醉一樣是只有台灣才有的怪現象。

聖露西亞:獨立診間,病人會帶著文件過來,病例則另外送到。只有週三早上,至於其他手術病人則是兩位麻醫在當值日晚上或手術當日早上提早過去訪視。
優:相當注重病患隱私權益,也會特別介紹我這個旁人;完整的理學檢查跟過程風險解釋。
缺:行政作業相當沒有效率,很可能會因為少個文件、缺張收據又花上半小時處理,其他同仁也有同樣意見。費用精算嚴格,所以看得出來有時醫生會猶豫是否要讓病人多負擔一筆錢多驗一個項目。

2.手術中:(1)相當克難,像止血帶沒有專用機器,而是用血壓帶改裝,連壓力也是用人工測試抓大概;但該做的完全沒少,流動護理師跟麻醫會不斷提醒手術醫師目前已加壓幾分鐘。結束時外科醫師追加局部麻醉藥,即使藥品才剛由他面前的麻醫交給流動護理師,要開瓶抽取藥物時,護理師仍將瓶子先給醫師看過標籤然後再翻過讓醫師親眼確認藥物效期才打開抽藥,我們雖然相關評鑑規定都有,但大家在執行時都是虛應了事,只求趕快做完醫療工作然後趕著應付隨著各種評鑑越來越多的表單業務、檢查表要求的是你有沒有簽名蓋章,沒人在乎你是不是真的有檢查。
(2)手術護理人員非新手,但在配合外科醫師時節奏搭不上,不知是因手術量少致訓練不足還是雙方流動率高而難以培養默契。因長期駐地醫師不多,有些科別都是週期性的,所以常見到術前才溝通術式所需時間及使用裝備,不過我想這類型醫院的宿命就避不開這一點。
(3)雖然一開始當地麻醫說我可以用台灣的方式上,可是台灣的可以說是有效率但對病人其實不友善,例如:先給予鎮靜止痛緩和病人不安,病人睡著後扣面罩吸麻藥數分鐘後再插管或放喉頭罩是國外標準做法,但需要有個準備室作提前給藥監控,本地是在開刀房進行,台灣則直接去掉這段。畢竟實際執行會受環境人力限制。當地麻醉醫師只有兩名,且往往各負責一間直到結束,所以抽取藥物稀釋混合也都是自行處理且通常只將空瓶跟針筒貼一起當標記,手術單純而時間短時還無礙,但如果遇上需臨時交替、像我一樣的外人出現、用到多種藥物的大手術、搶救等級手術,錯誤給藥的風險其實很高。手術室規模並沒有大到需要做藥品標籤貼紙的程度,但可能還是要有空白的標籤可註記貼在針筒上較安全。
(4)手術中臨時因病況而更改術式並不少見,但外科醫師還是會等到原麻醫休息回來時才跟他提而直接跳過我。原因可能在於:1. 不熟悉麻醫,難相信,外科跟麻醉科之間若清楚對方的技術個性,便可預估手術時間跟選擇適合的麻醉藥物種類劑量配合,我是短期志工,自然無法培養出默契;2. 語言溝通,平日對話跟自己的專科靠著關鍵字跟醫療常規多少有辦法,但其他專科的詞彙我們可能理解就會有誤(加上臨床上各國各科各醫院都會有自己約定俗成的非正式醫學英文),對方怕我理解錯誤反給錯藥吧。3. 定位不明:出發至
今也不太清楚政府跟醫院到底希望我們做到哪些,哪些別碰,當地開出特定科空缺時又希望醫療上有哪些我們可提供參與都只能靠前人口頭告知跟到當地猜測隨機應變。

3.病人及醫院: 因為這醫院是半私人性質,先付錢才能看病開刀這點早有所知,醫院雖有社工跟借貸協助,但畢竟還是有限度在。手術取消率太高。麻醫直接說全是錢的因素,即使術前評估都做完了,病人臨時放棄的情形還是太多。跟印度籍醫師討論三地間的醫療方式: 他說他所在的縣市(印度太大,各地制度也有差異)保險卡有分階級,會視卡片等級決定可以去的醫院(最差僅能去公立醫院、接著是公立醫院加上部分特約私人醫院等)及接受治療種類,這部分有點像美國早期醫療保險;而因為貧困民眾多,求醫時會傾向自己直接找專科(頭痛找神經內科、胸痛掛心臟內科)而不是跟一般保險制要求要先找家庭醫師才能考慮轉診給專科,這點到跟台灣民眾就醫習慣類似。我也跟他提到台灣現況跟大醫院至小診所都拼命開發自費財源、發展醫美手術,他說印度還有聖露西亞北部繁華區域也有醫學美容手術大增的趨勢。
病患未成年需要成年代理人簽名,而遇上一個關係較特殊若可試著稱為”家庭密友”,麻醉醫師也不太清楚,可能是該族裔特有的社交關係,手術當天也是該女性代替需工作的病患家屬前來。這類人士雖無法律上的親戚關係但也有監護人、代替病患決定的實質能力,還挺像之前多元成家爭取的伴侶同居人密友決定權,而台灣目前考慮到相關責任(代理決定、醫糾賠償、欠費),即使關係再不好也還是有法律上的權利(遺產、求償)義務(撫養)。
相較中醫師、心臟內科醫師提供本地沒有的醫療服務,麻醉科本身兩地的水準差異並不大,還比較像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執行的經驗激盪交流。雖然沒辦法幫忙到值班,但至少減少兩個麻醫必須同時上班的天數,讓他們多休個一兩天;只是我這種短期志工配合他們偏少的刀量可能還好,若醫院發展順利,特別是新院區正式啟用後,業務大增之下該院最好還是找到可以長期支援原麻醫的方式。
反過來,雖然我們是過來支援的人力,但同樣也造成原單位調度上的困擾,值班人力由剩下的咬牙多值班也就罷了,如果是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的行政業務或有時效性的評鑑條文修訂下,一樣得像跨國企業一樣不論時差把工作帶到這邊處理。牽涉範圍大,每一單位看似單純的派出自願人力一名出馬當志工其實也要其他留下同事犧牲奉獻才能填補;人力卡更緊,總院也難以奧援的分院員工,還是乖乖做敦親睦鄰的社區服務就好。

(1)相當克難,像止血帶沒有專用機器,而是用血壓帶改裝,連壓力也是用人工測試抓大概;但該做的完全沒少,流動護理師跟麻醫會不斷提醒手術醫師目前已加壓幾分鐘。結束時外科醫師追加局部麻醉藥,即使藥品才剛由他面前的麻醫交給流動護理師,要開瓶抽取藥物時,護理師仍將瓶子先給醫師看過標籤然後再翻過讓醫師親眼確認藥物效期才打開抽藥,我們雖然相關評鑑規定都有,但大家在執行時都是虛應了事,只求趕快做完醫療工作然後趕著應付隨著各種評鑑越來越多的表單業務、檢查表要求的是你有沒有簽名蓋章,沒人在乎你是不是真的有檢查。
(2)手術護理人員非新手,但在配合外科醫師時節奏搭不上,不知是因手術量少致訓練不足還是雙方流動率高而難以培養默契。因長期駐地醫師不多,有些科別都是週期性的,所以常見到術前才溝通術式所需時間及使用裝備,不過我想這類型醫院的宿命就避不開這一點。
(3)雖然一開始當地麻醫說我可以用台灣的方式上,可是台灣的可以說是有效率但對病人其實不友善,例如:先給予鎮靜止痛緩和病人不安,病人睡著後扣面罩吸麻藥數分鐘後再插管或放喉頭罩是國外標準做法,但需要有個準備室作提前給藥監控,本地是在開刀房進行,台灣則直接去掉這段。畢竟實際執行會受環境人力限制。當地麻醉醫師只有兩名,且往往各負責一間直到結束,所以抽取藥物稀釋混合也都是自行處理且通常只將空瓶跟針筒貼一起當標記,手術單純而時間短時還無礙,但如果遇上需臨時交替、像我一樣的外人出現、用到多種藥物的大手術、搶救等級手術,錯誤給藥的風險其實很高。手術室規模並沒有大到需要做藥品標籤貼紙的程度,但可能還是要有空白的標籤可註記貼在針筒上較安全。
(4)手術中臨時因病況而更改術式並不少見,但外科醫師還是會等到原麻醫休息回來時才跟他提而直接跳過我。原因可能在於:1. 不熟悉麻醫,難相信,外科跟麻醉科之間若清楚對方的技術個性,便可預估手術時間跟選擇適合的麻醉藥物種類劑量配合,我是短期志工,自然無法培養出默契;2. 語言溝通,平日對話跟自己的專科靠著關鍵字跟醫療常規多少有辦法,但其他專科的詞彙我們可能理解就會有誤(加上臨床上各國各科各醫院都會有自己約定俗成的非正式醫學英文),對方怕我理解錯誤反給錯藥吧。3. 定位不明:出發至今也不太清楚政府跟醫院到底希望我們做到哪些,哪些別碰,當地開出特定科空缺時又希望醫療上有哪些我們可提供參與都只能靠前人口頭告知跟到當地猜測隨機應變。

3.病人及醫院: 因為這醫院是半私人性質,先付錢才能看病開刀這點早有所知,醫院雖有社工跟借貸協助,但畢竟還是有限度在。手術取消率太高。麻醫直接說全是錢的因素,即使術前評估都做完了,病人臨時放棄的情形還是太多。跟印度籍醫師討論三地間的醫療方式: 他說他所在的縣市(印度太大,各地制度也有差異)保險卡有分階級,會視卡片等級決定可以去的醫院(最差僅能去公立醫院、接著是公立醫院加上部分特約私人醫院等)及接受治療種類,這部分有點像美國早期醫療保險;而因為貧困民眾多,求醫時會傾向自己直接找專科(頭痛找神經內科、胸痛掛心臟內科)而不是跟一般保險制要求要先找家庭醫師才能考慮轉診給專科,這點到跟台灣民眾就醫習慣類似。我也跟他提到台灣現況跟大醫院至小診所都拼命開發自費財源、發展醫美手術,他說印度還有聖露西亞北部繁華區域也有醫學美容手術大增的趨勢。
病患未成年需要成年代理人簽名,而遇上一個關係較特殊若可試著稱為”家庭密友”,麻醉醫師也不太清楚,可能是該族裔特有的社交關係,手術當天也是該女性代替需工作的病患家屬前來。這類人士雖無法律上的親戚關係但也有監護人、代替病患決定的實質能力,還挺像之前多元成家爭取的伴侶同居人密友決定權,而台灣目前考慮到相關責任(代理決定、醫糾賠償、欠費),即使關係再不好也還是有法律上的權利(遺產、求償)義務(撫養)。
相較中醫師、心臟內科醫師提供本地沒有的醫療服務,麻醉科本身兩地的水準差異並不大,還比較像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執行的經驗激盪交流。雖然沒辦法幫忙到值班,但至少減少兩個麻醫必須同時上班的天數,讓他們多休個一兩天;只是我這種短期志工配合他們偏少的刀量可能還好,若醫院發展順利,特別是新院區正式啟用後,業務大增之下該院最好還是找到可以長期支援原麻醫的方式。
反過來,雖然我們是過來支援的人力,但同樣也造成原單位調度上的困擾,值班人力由剩下的咬牙多值班也就罷了,如果是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的行政業務或有時效性的評鑑條文修訂下,一樣得像跨國企業一樣不論時差把工作帶到這邊處理。牽涉範圍大,每一單位看似單純的派出自願人力一名出馬當志工其實也要其他留下同事犧牲奉獻才能填補;人力卡更緊,總院也難以奧援的分院員工,還是乖乖做敦親睦鄰的社區服務就好。

  • (04)7238595 #8477
  • 彰化市建寶街20號4樓

2018 © 本網站內容為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瀏覽人次 19607
  • 維護單位 :海外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