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中心

核心價值:SHARE

2019年巴布亞紐幾內亞短期醫療團服務感想-吳暄慧麻醉護理師

 

2019年巴布亞紐幾內亞短期醫療團服務感想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員林基督教醫院麻醉技術組 ─ 吳暄慧 護理師 

調慢的時光

        早上11點06分,我在飛機上昏昏沉沉地,邁入轉機後的最後一個航程。我們乘坐的飛機降落在有著火山地形的島嶼上-東新不列顛(East New Britain)。台灣剛邁入秋高氣爽的季節,在南半球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這個7至8成左右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國家,以一個夏季的高熱氣候迎接我們。前往醫院的路上,那是一條真正的泥土路,在大雨沖刷過後造成路面凹凹凸凸,前方的車揚起無數沙塵,想必我們的車也是;一路上顛顛簸簸,路上行人與孩子打著赤腳走在路上,道路兩旁是杳無人煙的叢林,車子歪歪扭扭的掙扎,載著我們一行人來到這個城市-拉包爾(Rabaul)。

        表面上,巴布亞紐幾內亞時差快上台灣2個小時,但實際上,它是被調慢的時光,除了時間,也包括制度及一連串的醫療演進史的慢。時光的甬道,悄悄的將我在不同世代的場景交錯起來;在這裡,時光過的緩慢。病房與病房之間連接的遮雨棚走廊,人們步調緩慢而悠閒,孩子的微笑是最真誠、最不假修飾的話語,當地人面對迎面而來的你,給你一個開心的微笑,並用中文說:你好。

不要把自己的慾望鋪滿地  把現在的幸福視為理所當然

        離開了原本舒適地方來到鄉下地帶,所有過去在方便快速的城市裡,認為理所當然應該有的這裡一切都沒有;這裡很多情況,在院所密集、醫療高度發展的今日,長期享受安居樂業的台灣人所難以想像的。第一天在開刀房裡,照顧甲狀腺切除剛麻醉術後的病人,Samson看看病患血氧濃度99%,決定不給病患氧氣面罩,她指著氧氣筒,告訴我這很貴的;氧氣面罩與點滴在台灣大概是最簡單,且最基本的醫療處置之一了,這裡的氧氣筒不像台灣有小瓶裝,或是中央氣體供應,而是聳立著黑銅色的金屬,每瓶都超過一公尺高。氧氣對他們來說是珍貴的,氧氣是留給最需要的人,不僅氧氣,許多醫療物資都是,身在台灣的醫院這是無法想像的事,教科書上沒講到,該如何使用氧氣分配比例在每位病患身上,但在這裡必須學會用最少的資源去做最大的功率。

        我放下過去仗勢在醫學中心裡,以醫療資源為後盾的心態,謙卑的學習一個醫療者面對臨床上最基本的課題,用一雙手及僅有的資源去解決問題,懂得那些平常理所當然的小事裡,在這裡沒有一件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速度,讓人懂得知足。

        貧窮地區發展受限並非因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資源與機會。麻醉技師Peter Kaumbe,麻醉工作經驗16年左右,他說這裡資源鮮少、硬體設備差,有時候毀壞又等不到維修,便用自身的經驗與觀察力將就的麻醉病患,外型高大壯碩的麻醉科醫師Smogle在一旁笑著說畢竟這裡任何東西是缺乏的,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遇到突發的事情只能處驚不變了;第三天麻醉一名橈骨骨折的年長女性,麻醉科醫師Aprlos請我先聽診呼吸音在進行麻醉,聽診器的膜面靜靜棲息在異國的胸膛上,那是這裡的土堆積成陌生地形,Aprlos說在這裡,有時候連基本的術前胸部X光都無法取得,唯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耳朵。

        這裡的外科共三個病房,包含一般外科、骨科及收治糖尿病足的病患。這裡的病房不像台灣的醫療一位難求,多半的病房裡病床是空的,我注意到每扇窗子都是開著的,這裡沒有中央空調設備,有時候吹來的一陣大風,正好帶走了四處飛散的細菌和空氣中瀰漫的怪異氣味。跟著Dr. Kevin Lapu、楊偉銘醫師到外科病房查房,看即將預備手術麻醉的病患,碰見許多糖尿病傷口癒合不佳的病患,或是導致敗壞的雙腳,更或是截肢,打開紗布,那傷口多半慘不忍睹,那些壞死的組織是細菌的溫床,或白或黃的膿液便緩緩滲出,即使隔著口罩,那接近腐肉的氣味仍然穿刺入鼻直達腦門。

        身為骨科醫師的Kevin Lapu,在醫療物資缺乏及醫療人員鮮少的狀況下,也兼職一般外科醫師,照顧術後病患;查房時,護理師推著工作車跟著,與醫師一床一床報告病患的疾病史,從牛皮紙袋拿出一張一張的X光片,那些薄薄的病歷,承載了許多故事的重量,不同的併發症,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病房間流浪,堆疊的病歷紙也愈來愈殘破。生命是最刁鑽的出題者,沒有任何範圍與限制,對於貧困、資源分配不均,上帝讓這塊土地的當地居民,賦予一套生死哲學與生存法則。


Life is struggle

        關於貧困匱乏地區的故事或報導,並不罕見。普遍印象,第一個浮現的,會是個骨瘦如柴頂著大大腹水的黑膚小孩,睜著無助的大眼看著你,多數人會聯想到疾病橫行、衛生條件與居住環境不佳等。不能否認,目前在這裡,還是存有這些問題,但這只是其中一面,還有很多所不知道的面向。

        貧窮落後不是這裡的全貌,也潛藏我們未知曉的事。醫院裡反映當時刻的某些狀態,普通的生活裡,努力生活的小人物,這裡的人沒有虛華的生活,也沒有虛妄的禱告,只有每天面對生活的困境,接受生存中的挑戰,也產生了生命存活的韌性。我一直在想在這網路發達的年代,還有什麼地方是邊陲地帶,或許還是有的,這段時間碰到的病患與疾病,我確實看到被消音的疼痛,及學會吞忍疾病的病患。

        社會科學曾提過文化、教育與生活模式,往往是許多問題或疾病的源頭。這段期間,遇見的往往是硬體設備損壞或故障,導致無法繼續使用,設備與器材長時間靜靜躺在布滿灰塵的角落,被擱置一旁,如:冷氣故障,導致其中一間手術室一段時間無法正常運作;偌大的倉儲間各種物品的擺放,不斷暗示一個好奇的問題,各地的捐贈與資源究竟是如何被管理分配運用;短期醫療團所能帶給的資源或協助有限,在這裡或許人員再教育訓練、資金能幫忙他們改善環境,讓一些基礎的問題得以解決,例如:感染控制原則、藥品與衛材置物櫃擺放的管理。給他們資源或提供硬體設備,也同時必須讓他們懂得如何去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管道,進而解決問題,得以讓整個醫療環境持續正常的運作。

        巴布亞紐幾內亞這段時間雖然短,但記憶卻是鮮明的、深刻的,一景一幕刻劃在記憶中;這座醫院用逐漸變舊及僅有的簡單零件,繼續為這個地方轉動及守護生命的旋律。說再見的方式有很多種,有時候跟他們揮揮手,有時候是跟他們互相擊掌或擁抱,但不變的希望是,有機會下次與他們碰面的時候,當地人與孩子們都平安、健康,願他們有突破困難的智慧與勇氣,並祝福每一個人,在這片土地上埋下改變生命的機會。

        最後,謝謝我的主管及醫院的同事們,讓我擁有時間及機會參與此次活動;謝謝這幾天和我一起工作、一起活動、一起吃飯和生活的你們,感謝你們這段時間的照應、包容和關懷,不在一起,希望你們在各處都平安、健康,也順利。

  • (04)7238595 #8477
  • 彰化市建寶街20號4樓

2018 © 本網站內容為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瀏覽人次 19603
  • 維護單位 :海外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