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基官網

A Team Approach to

Individualized Care

醫學人文教育中心

全人敘事醫學反思文章分享

返回上頁

醫師及醫事職類之全人敘事反思短文分享2022.12.01

醫病,醫心

PGY 徐敬婷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不管是至親、朋友、甚至是自己的死亡。在過去的傳統觀念中,死亡或是臨終的問題其實非常少被提及,是一個忌諱的話題,提出這樣的問題會被視為不吉利;所以想當然耳,當我們真的遇到的時候,往往慌張得不知所措,並在混亂迷茫中走過。在社會文化高度進步的現在,對於病人自主以及安寧緩和的善終問題雖然日益被重視,但是在討論死亡這個議題的本身還是會讓大部分的人畏懼或卻步。

所以,死亡究竟是甚麼?

      每個人面對死亡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以醫療上所認知的死亡來說,病人呼吸停止、沒有心跳,即可以宣判病人死亡;可是對於活著的我們來說,死亡或許不僅僅是如此,因為活著,我們可以到處走動體驗世界; 因為活著,我們可以享受新鮮空氣衝入胸腔的美好;因為活的,我們能感受到身為人的喜怒哀樂。因為活著可以擁有這麼多,所以我們才會對於死亡產生恐懼。死亡雖然也只是一種狀態,但是唯有活著的人,才能談及死亡。

在高仁愛病房的日子其實比想像中的安穩。

      以前在當醫學實習生的時候也來過高仁愛病房,只是待在病房的時間沒有那麼長,對於每個病例的了解也有限,當時只覺得安寧病房是個沉重的名詞,並且在這邊的病患狀況確實都不那麼好。現在以PGY的身份再來,自己的心境轉變頗有差異。或許是因為現在較了解病人的病史,也花了比較多時間在與病人本人或是家屬的想法溝通;因此往往會更多地把病人的情況投射到自己身上,不自覺地去假設如果我今天是這個病人或家屬,我會怎麼選擇呢?

      印象中最深刻的病患是一位肝內膽管癌的病患。其實病人從確診到進入安寧病房的過程不過半年,想必對於病患跟家屬都非常煎熬。會覺得印象深刻是因為病患本人很有想法並且個性很硬,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疾病的關係,病患較不願意談論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這讓我想起以前自己的個性也是比較固執,而且不願意讓自己當下的情緒表現出來讓外人看見,或許也是為以前的自己是這樣,所以對於這個病患的印象特別深刻吧。

      曾經,一位醫師作家在自己母親因白血病過世時寫過一篇自身糾結的文章,而文章中有一句話:『醫療終有極限,但醫病也要醫心,這是人性共盪在行醫中最光輝的力量,唯有這力量得以對抗死亡。』我一直認為這句話寫得非常好,所有的我們身為醫生在做的都是在顧及活著這件事情本身,但往往忽略其實醫療的本質也是有極限的;身為人,我們能改變的事物有限,或許更重要的是讓病患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就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活著的日子才顯得難能可貴。人的一出生就是在走向死亡;在我看來,我們確實無法阻止死亡,可是我們的心卻是能與之抗衡的,在浩瀚蒼穹下邁入死亡,欣然的接受並且微笑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