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也會中風嗎
秋冬一向是突發性耳聾好發的季節,門診時常有因為聽力突然變壞而來求診的民眾,有的人一早起床突然發現一耳聽不到,有的人還有耳鳴、耳悶、甚至眩暈,也有些人是接電話時才發現,這種在數小時到數天內感覺神經聽力突然惡化的病例,就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它並不是單一疾病的名稱,只要臨床上符合聽力快速變差,同時找不到明顯原因的聽力惡化,就可以歸類在其中。
突發性耳聾是耳科的急症,越早就醫,特別在發病一星期內就接受治療,有比較大的機會復原,如果拖到幾個星期或一、兩個月後才就醫,復原的機會會小很多。一般而言,早期治療,有六成以上的患者聽力可以進步到可用的程度。雖然醫學界不斷的研究,它的病因還是不明,目前較為大家接受的有兩個理論,一是病毒感染,一是血管病因;前者指的是病毒感染內耳,造成內耳感覺或神經細胞受損,有一部份患者在發病前兩星期內,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同時有些患者血液中找的到病毒感染的證據,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德國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和水痘帶狀泡疹病毒等﹔患者內耳的組織切片和病毒感染的情形也很類似。至於血管說,也就是俗稱耳中風的來由,則是基於內耳是高耗氧的器官,只要灌流的血管發生問題,內耳血流不足,自然無法維持正常的功能。血管病因常是全身性血管疾病造成的,如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病變、高血脂等;目前發現血管病變的高危險群罹患突發性耳聾的比例並沒有較高,有很多無血管病變的年輕人也會患病,血管病因說也無法解釋所有病例,所以一般認為突發性耳聾應該是多病因的共同表現。
另外還要注意其他疾病也可能以突發性耳聾來表現,如美尼爾氏症、腦幹小腦中風、聽神經瘤、藥物耳毒性、音響外傷、外淋巴廔管、大前庭導水管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其中以中風最需要小心,因為內耳血流來自後顱窩椎基底動脈系,當血管阻塞或出血時,沒有一般常見中風的神經症狀,如果有合併眩暈,再加上持續嘔吐及自發性眼振超過一天,就必須進一步檢查。因此對急性聽力喪失的患者,除了詳細病史詢問外,視需要加上血液血球、生化、免疫、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檢查、眼振圖檢查、前庭誘發肌電位檢查、聽覺腦幹反應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等來判斷可能的病因,只有排除其他病因,才能確立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治療上以類固醇為首選藥物,它能降低病毒或是血管病因造成的發炎,為了達到療效,一開始會使用高劑量的口服或類固醇針劑,再逐漸降低劑量,整個療程大約十天,對於不想使用全身性類固醇、使用類固醇有禁忌的患者或者是一個療程後聽力復原還不理想者,還可以使用耳內類固醇注射,以長針頭針筒在顯微鏡下將類固醇直接打到中耳腔內,再讓藥物擴散到內耳去作用。一週可以施打一到二次,通常第一劑就有效果,療程約二至三星期,有些研究認為它的療效不比全身性類固醇差,可以當作標準療法或補救療法。另外針對一些有血管病變危險因子的患者,還會加上血管注射高分子量的五碳醣,增加循環血量,同時可抗凝血,改善微循環,一天可以注射兩瓶,一個療程可打九瓶。另外還有高壓氧的輔助療法,利用高壓氧來增加血漿中攜帶的氧氣,改善組織的含氧量。特別是一些可預期復原機會比較低的患者,如老年人、伴有眩暈症狀、聽力障礙的程度一開始就很嚴重、延遲就醫或療效不明顯的患者可以利用。
突發性耳聾雖然病因不明,但是只要早期接受治療,大部分患者還是可以恢復可用的聽力。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是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與運動、避免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應是聽力保健的不二法門。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