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r Health

親切 熱心 專業 安全 舒適

衛教文章

文/許翠純

每年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胃道疾病日(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據統計,全世界超過1000萬人患有發炎性腸胃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腸道系統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分別為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

全球超過1000萬人罹患

IBD具體病因現在尚不清楚,目前僅知和腸道細菌、環境、免疫機轉及遺傳等因子相關,屬於健保署認定「須終身治療之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可領重大傷病證,到2023年11月止,已是29類重大傷病中領證人數第3多的疾病。這類疾病會影響生活品質、工作規劃和經濟狀況,因此心理支持及自我壓力調適很重要。

◎IBD常見症狀:

●克隆氏症:常發生在小腸或大腸,為跳躍性侵犯部位較深黏膜層發炎,可能影響整層腸壁;常見症狀如發燒、腹瀉、腹痛(右側腹部常見)、口腔潰瘍、血便、?管(腸道、肛門)、腸阻塞、膿瘍、體重減輕等。

好發於20-40歲年輕人

●潰瘍性大腸炎:常發生在直腸和大腸,為連續性較淺黏膜層發炎。常見症狀如腹瀉、黏液血便、裡急後重、體重減輕等。

兩者都好發於20-40歲年輕人,診斷上以臨床表現症狀,配合內視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切片、醫學影像檢查等確診;可能併發症有貧血、營養不良,長期發炎則有合併癌症可能性,腸道外合併症狀如關節炎、葡萄膜炎、自體免疫肝炎、胰臟炎、皮膚變化等。

IBD治療只可透過藥物長期穩定控制,不可以擅自停藥。當發現腸道症狀有變化時,也應該主動向醫師說明,以便調整用藥。大多數患者在疾病獲得控制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或有併發症、腸穿孔、腸阻塞或有腸道癌性變化應考慮手術治療。

飲食部分注意不要生食、避免增強免疫力食物(如進補等),也要避免容易產生氣體及高油脂食物;急性發炎期或有腸道狹窄時,儘量食用低渣飲食,也就是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嫩葉、水果去皮等,避免菇類、完整帶殼的玉米粒、綠豆等。

提醒罹患IBD民眾,如果發生腹痛劇烈、血便次數增加、發燒等不適症狀,須立即返回醫院就診,千萬不要延誤治療時機。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個案管理師)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645669

Back

2024/05/13

發炎性腸胃道疾病 飲食避免生食、進補

  • 瀏覽人次 :55464
  • 04-7238595-5505
  • 彰化市南校街135號
  • 維護單位 : 胃腸肝膽科

2018 © 本網站內容為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